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阿拉善盟8个项目被列入第八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健全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近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八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由阿拉善盟文化旅游广电局推荐申报的戈壁石赏石艺术、宝德格制作技艺、蒙医养心包制作技艺、蒙医图日莫疗法等4个项目被列入第八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江格尔、蒙古族刺绣(土尔扈特毡绣)、蒙古文书法、蒙古族皮艺(皮雕)等4个项目被列入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截至目前,阿拉善盟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个,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个。

戈壁石赏石艺术

赏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拉善赏石资源禀赋,赏石文化源远流长。戈壁石赏石艺术,通过观感自然石的外在形象,领悟其内涵和意蕴,明确主题,巧妙组合,命名赋文,配置台座,充分展示,使作为自然物体的观赏石与人的心灵达到完美融合的艺术形式。匠人们一般不对原石进行人为加工,确保原石的完整性。同时,为打造更加精美的艺术品、饰品,也会对一些材质较好的戈壁石(如玛瑙、玉髓、碧玉质戈壁石)进行雕琢,拓展了赏石艺术的内涵与外延,也丰富了赏石艺术的情趣。

宝德格制作技艺

宝德格制作技艺是阿拉善右旗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民间传统。其烹饪手法源远流长,昔日为元朝宫廷御宴之一。近百年前,随着喀尔喀部落的迁徙与定居,宝德格制作技艺传入阿拉善右旗,并传承至今。该技艺以羊肉为主要食材,选用本地特有的光洁圆润的黑色玄武岩石作为烤制工具,利用戈壁沙漠中梭梭木作为燃料,制作出的宝德格美味可口,肉质滑嫩,肥而不腻。宝德格制作技艺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赢得了各民族同胞的广泛赞誉与喜爱,为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奠定了坚实基础。

蒙医养心包制作技艺

蒙医养心包制作技艺,是理气、滋补类养心药膳,在蒙医“治未病”理念中主要作为改善病症的辅助治疗应用于临床。其食材来自阿拉善盟戈壁草原上的3-4岁(4-6齿)的健壮绵羯羊或山羯羊,将羊心包与心脏进行剥离,心脏切成肉丁,放入适量大蒜与白葱,同盐、肉豆蔻、孜然、白豆蔻、檀香、山沉香等温补壮阳、顺气安神类地道蒙药材(按疾病需求)与馅儿揉和后装入羊心包内,把心包口用棉线用力捆扎后,先武后文火蒸煮35-55分钟取出,稍放即食。该疗法对于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赫依”性头痛、头晕、健忘、气短、心悸、失眠、低血压,失眠症等疾病有显著疗效。

蒙医图日莫疗法

蒙医图日莫疗法是蒙医传统五种疗法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特制的金针对人体实施穴位及温针灸刺激,有效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赫依巴达干功能失调,显著提升人体免疫力。该疗法对于治疗各种骨质增生症、腰椎间盘突出症、风湿类疾病、四肢麻木等疾病具有显著疗效,因其简便实用、副作用小而被世人广泛承认和应用。

江格尔

江格尔,作为蒙古族卫拉特部落的英雄史诗,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之一,生动描述了以江格尔为首的12名雄狮大将和数千名勇士,为捍卫宝木巴家乡,与邪恶势力展开艰苦斗争并最终赢得了胜利的故事。江格尔主要以说唱的艺术形式在民间广泛传播。演唱江格尔的民间艺人被称为“江格尔齐”,他们是江格尔史诗的保护者、传播者。

蒙古族刺绣(土尔扈特毡绣)

土尔扈特毡绣是蒙古族刺绣的一种,也是土尔扈特蒙古族集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于一体的传统手工艺代表。该技艺作为蒙古族人民牧业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其图案设计丰富,包括吉祥图案、花纹图案、五畜图案等。土尔扈特毡绣针法精湛细腻,融合了直接纳缝和贴花绣等多种针法,原材料多用驼绒,需经过匠心独运的纺线工序,进而进行精细的缝制和压边处理,彰显了匠人精神和传统工艺的卓越品质。

蒙古文书法

阿拉善蒙古文书法艺术主要用竹板笔、毛笔、钢笔书写,书体主要以楷体为主,近代出现篆、草、行书、狂草等形式。阿拉善蒙古文书法楷书书写工整规范,运笔流畅,挺拔俊俏,书写时,蒙文主干粗,字牙明确,长短合理。篆书婉转多变、行书疏密有致。在笔法上也讲究疾涩二法和逆笔、拖笔、削笔、卧笔等运笔技巧,在墨法上有饱笔、渴笔、涩笔之分。阿拉善地区蒙古文书法大胆突破传统习惯,不囿于无浓淡之分的传统束缚,出现了浓淡两种墨色同笔运用,浓淡墨结合或淡墨书写的新的表现手法,产生了浓墨书法所不能产生的艺术风格、色彩、意境和神韵。

蒙古族皮艺(皮雕)

蒙古族皮艺(皮雕)工艺秉承传统,精选草原天然优质牛、羊、马、骆驼皮,经过特殊描绘、着色、层染、抛光、定型,以及半浮雕凹凸压制等一系列数十道工序,皆由匠人纯手工精心制作而成。其制品广泛应用于箱包、马具、靴子、装饰画等生活居家用品和文化产品,充分展现了皮雕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编辑:
信息来源:阿拉善盟文旅广电局文化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