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工坊 非遗典范│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编织文化振兴与就业增收之路
- 发布日期:2025-07-15 17:47
- 浏览次数:
2024年,阿拉善右旗民族工艺地毯有限责任公司依托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设立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非遗工坊。工坊构建了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全链条运营模式,以产品创新为驱动,深入挖掘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契合点;着力培育商标,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开展展示展销活动,让更多人领略阿拉善非遗的独特魅力;持续推进技能培训,为技艺传承注入新鲜血液。工坊不仅为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筑牢根基,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带动当地居民增收致富,为地区社会经济的繁荣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典型做法
(一)深耕产品研发创新,强化传统技艺水平。工坊充分整合资源,依托公司的生产车间、产品展销厅以及非遗展厅等,构建起高效的运营模式。工坊设立研发中心,将特色传统图案融入地毯织造中,从设计理念的革新到技艺手法的改良,每一个环节都使得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丝质地毯、挂毯以及地毯文创等一系列产品应运而生。工坊将产品创新与旅游、家居装饰等领域深度融合,开发出曼德拉山岩画挂毯、汽车扶手垫等产品。此外,工坊引入现代技术与设备,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产品质量。
(二)强化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技艺传承发展。工坊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渠道,广泛开展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教学与传承活动,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和学习这一文化瑰宝。工坊定期举办比赛、展览和培训活动,有效提高了从业者的技艺水平及传承能力,促进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2023年至2024年,共开展培训9期,培训人数达170余人次,带动22人参与就业,其中含脱贫人口6人,人均年收入达到3.5万元。为培育新一代的专业人才,工坊与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达成合作,开设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课堂,组织传承人走进校园传徒授艺。目前,工坊已培养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盟级6人、旗级9人。
(三)积极参与展示交流,全面提升品牌影响力。为了让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工坊积极参与国家、自治区。盟市组织的各类非遗展示交流活动,不断扩大阿拉善非遗影响力。同时,工坊充分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旅游日以及阿拉善英雄会等重要契机,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展销活动,进一步丰富消费者文化体验,拓展产品的展销渠道。2024年,工坊产品销售额达107.1万元。
先进经验
(一)品牌打造与创新发展。工坊致力于商标品牌的培育工作,成功塑造驼乡、巴丹吉林等知名品牌。2018年,“驼乡”手工地毯系列产品被内蒙古自治区商务厅认定为“内蒙古老字号”。
(二)人才培养与技艺传承。工坊通过“线上+线下”开展技艺培训,年均累计培训170余人次,并联合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课程,推动非遗进校园。目前培养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1名、盟级6名、旗级9名,形成梯队化传承体系。
(三)产品推广与市场拓展。工坊积极参与全国非遗展会及文旅活动,借助“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点举办展销,扩大品牌影响力。其产品入选“内蒙古礼物”“阿拉善礼物”,工坊年产量达200余件,形成“工坊+家庭”的灵活生产网络。
(四)带动就业与社会效益。工坊通过举办技能大赛和展览活动,提升从业者水平,带动20余名群众、贫困人口实现灵活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3.5万元以上,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建设成效
(一)促进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工坊以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为目的,以解决本地群众就近就业为导向,帮助农牧民和贫困人员就业,有效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坊先后吸纳22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员6人,年人均收入3.5万元。通过技艺培训,使部分农牧民实现了从畜牧业到地毯产业的转型,拓宽了增收渠道。工坊从牧民手中收购大量羊、驼毛,2024年为牧民增收30多万元。
(二)推动技艺发展,助力传统文化振兴。阿拉善地毯织造技艺的发展前景广阔,带头人冯桂英将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帮助农牧民谋生致富的重要渠道,通过展览、展示、展销等非遗活动,促进技艺传播与发展,助力文旅融合,推动实现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