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匠心工坊 非遗典范│以针为笔绘北疆:和硕特服饰非遗工坊的创新实践

2024年,阿拉善左旗阿扎泰蒙古服饰有限责任公司以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硕特服饰为依托,成功设立了和硕特服饰非遗工坊。工坊秉承公司化运营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先进模式,致力于传统服饰制作、非遗技能培训、线上线下展示展销、产品设计创新等多方面业务,助力农牧民、残障人士、失业人员实现灵活就业、稳定增收。工坊不断推陈出新,成功注册“阿滋泰”商标,设计制作的服饰既保留了传统款式风格,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兼具美观性与实用性,涵盖舞台服饰、行业服饰、婚礼服饰等。同时,工坊通过线下实体店定制与线上直播销售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使和硕特服饰成功走出阿拉善,极大地推动了阿拉善传统工艺项目的振兴发展。



典型做法

(一)创新模式筑根基,就业增收惠民生。2008年,娜仁其其格创办了阿扎泰蒙古服饰制作工作室,2017年投入资金100万元成立阿拉善左旗阿扎泰蒙古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成功注册“阿滋泰”商标。工坊创新采用“工坊+公司+基地”的一体化建设模式,实行公司化规范运营,建立健全绩效工资激励机制,员工月收入稳定在5000至15000元间,通过“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充分激发员工干事热情,显著提升生产效能,累计带动39人实现稳定就业、增收致富。

(二)传承创新谋发展,文化产业拓市场。工坊始终坚守传承与发展阿拉善和硕特服饰文化的初心使命,在保留传统核心工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将传统和硕特服饰元素有机融入现代舞台服饰、行业服饰、校服、婚礼服饰等,有力推动阿拉善传统工艺项目焕发新生机。近三年来,工坊已为新疆、青海、宁夏、吉林、锡林郭勒、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等地定制各类服饰2万余件,产品更成功远销澳大利亚、蒙古国,有效拓展国际市场版图,显著提升和硕特服饰的知名度。此外,工坊还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庆阿拉善盟表演代表队定制演出服装,为纪录片《阿拉善婚礼》提供传统服饰支持,不断丰富和硕特服饰文化的时代内涵,在全国、全区各类民族服饰赛事中屡获殊荣,进一步扩大文化品牌影响力。

(三)技能培训强支撑,产业链条促振兴。自2012年起,工坊常态化开展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培训,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员,由传承人倾囊相授民族服饰制作核心技艺,累计培养学员150余人。其中萨日娜、查干、玉兰、秀芳等20余名学员学成后成功自主创业,6名学员实现居家灵活就业,部分学员专门投身和硕特服饰经营领域,推动和硕特服饰产业链不断延伸拓展,逐步培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兴产业集群,助力构建“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就业增收”的良性发展格局。



先进经验

(一)聚焦特殊群体赋能,以产业发展促就业增收。在推动和硕特服饰产业化进程中,工坊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强化产业支撑创造优质就业岗位,带动市场需求持续稳定增长,成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软资源”转化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硬支撑”。工坊主动扛起社会责任,精准吸纳23名农牧民、残障人士、失业人员参与和硕特帽子、扣子、腰带等服饰配饰制作,签订长期稳定用工合同,建立健全技能培育、就业保障、情感关怀一体化帮扶机制,确保特殊群体“有活干、有技能、有情谊”,月收入稳定在5000元以上,既为其生活提供坚实物质保障,更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重塑生活信心、凝聚精神力量。如残障人士谢小明、谢淑媚通过跟随传承人系统学习和硕特服饰缝制技艺,月工资达8000元以上,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生动诠释了“技能改变生活、产业托起希望”的民生实效。

(二)创新销售模式拓局,以文旅融合助非遗传承。工坊专注于和硕特服饰及配饰的制作,凭借裁剪得体、工艺精湛的传统服饰赢得市场广泛认可。为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工坊积极推动产品与渠道“双升级”,在产品端,从单一传统服饰向现代民族服饰、行业工装、旅游文创等多元领域延伸;在渠道端,从传统实体销售向网络直销、网红代销等数字化模式拓展。通过常态化开展和硕特服饰技艺培训、文化宣传等活动,搭建集推广展示、销售转化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既增强了传承人的文化自信、扩大了传承队伍,更充分释放非遗项目在带动城乡就业、促进群众增收中的独特价值。此举实现了非遗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让非遗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推动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续脉”、在创新中“活态”发展,为文化振兴与民生改善注入持久动力。



建设成效

(一)传统融合现代,多元活动促乡村文化传承创新。和硕特服饰非遗工坊作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典范,深入挖掘和硕特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厚底蕴,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美学有机融合,使古老服饰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切实增强当地群众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通过举办“美轮美奂杯”民族服饰大赛、妇女手工艺文创大赛、民族服饰技能培训班等系列文化活动,搭建起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为乡村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有力推动乡村文化创新发展。

(二)稳定就业促创业,人才汇聚形成产业良性循环。工坊充分发挥产业带动作用,稳定吸纳23名群众实现就业,同时积极扶持培训学徒自主就业创业,以稳定可观的收入保障,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和硕特服饰产业,形成“产业发展—岗位增加—人才集聚—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人力支撑,夯实乡村产业振兴基础。

(三)培训特殊群体人才,传承创新促文化经济协同发展。工坊聚焦特殊群体技能提升,通过系统化培训与实践锻炼,精心培育涵盖贫困农牧民、下岗人员、残疾人等群体的服饰制作专业人才,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人才动力。工坊始终以传承创新为核心抓手,推动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为地方可持续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编辑:
信息来源:阿拉善盟文旅广电局  文化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科、阿拉善左旗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