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火”起来 阿拉善盟多措并举助推“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阿拉善盟各级博物馆坚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为指引,立足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创新实干、接续奋斗,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数智赋能,延伸服务触角,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物走进生活、亲近大众。2023上半年,全盟博物馆参观人数超10万人次,同比增长387.8%,举办活动70场次,惠及群众近3万人次,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丰富展陈手段,探索传承保护交融新路径。阿拉善盟通过举办特色展览展陈,引进举办临时展览,推动本地文物外出展览等多种方式,深入挖掘文物价值,把文物保护好、转化好、利用好,让文物“转”起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让更多的文物走出库房、走上展线。阿拉善博物馆打造特色展览展陈,持续提升陈列“大漠史刻 东西互鉴—阿拉善岩画专题展”,深入展现阿拉善岩画丰富的文化底蕴、精美绝伦的艺术表现形式、悠久的人文历史,深刻揭示了古代东西方文化和各民族在阿拉善地区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现象,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2023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征集推介项目;承办的“黄河从草原上流过—内蒙古黄河流域古代文明展”汇集了内蒙古黄河沿岸七盟市十个博物馆各个历史时期的精品文物239件(套),通过多元文明的汇聚之地、文明交流的牢固纽带、多民族融合共生的家园等三个部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审视历史时期内蒙古黄河流域的历史发展变迁,结合历史器物、遗迹及文献资料,以图证史,充分展示黄河在内蒙古地区的独特魅力;对外交流展览“美在阿拉善—岩画与居延汉简艺术展”走进上海、陕西宝鸡。34件阿拉善珍贵岩画实物、6件草原石人像、30枚居延汉简、39幅岩画拓片精彩亮相,向全国观众展现阿拉善厚重的历史文化,吸引观众认识阿拉善、了解阿拉善、走进阿拉善。




加强数智赋能,迈出守正创新发展新步伐。阿拉善盟加快数字博物馆建设步伐,增强观众沉浸式、互动式体验。推出云展览等线上服务,打破馆藏资源时空局限,让文物走出馆舍天地,走进百姓生活,使农牧民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历史文化知识,感受文物魅力。阿拉善右旗博物馆运用数字化采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感知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现代先进技术手段,对馆藏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储存,并在此基础上制作虚拟展示、体验型数字产品,让历史文化“活起来”,真正使历史“说话”“亮相”,使大众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到历史文化的魅力所在。开展“三维数字展厅”线上展示和博物馆三维数字化成果体验活动,观众可以通过线上扫描二维码进入数字化展厅观看,也可以在博物馆线下体验文物数字化成果,形成线上和线下的补充与互动的良性闭环,让历史文物“活”起来的同时“火”起来,让文物故事和中华文化浸润群众精神生活。



延伸服务触角,开启惠民为民利民新征程。阿拉善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工作思路,丰富社教活动,提升观展体验,充分激发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拉近博物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额济纳博物馆为了解决暑假期间有限的文化资源和旺盛的参观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提升接待能力,探索优化开放服务。打破“周一闭馆”惯例,并延长开放时间至19:30,满足观众个性化需求,让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增设入馆通道,加强人力疏导,保障高峰期观展安全;进一步提升完善暑期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培训教育、实战演练等,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精细服务,确保观展安全、文物安全。全盟各级博物馆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以“流动博物馆”“暑期小小讲解员”“中华赞·赞中华”—“双减”第二课堂系列活动等为载体,定期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进苏木嘎查、进社区,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在寓教于乐的同时,传播了历史文化,也让历史自觉、文化自信的种子深埋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发挥好博物馆窗口和媒介的重要功能,让文物“活”起来,飞入寻常百姓家,是现代博物馆的应有之义。阿拉善盟将继续注重文物价值挖掘阐释,以“因地制宜”的实际方法推陈出新,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阵地作用,通过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讲好阿拉善故事,打响“北疆文化”品牌,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坚定民族自信心、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作出新贡献。


编辑:
信息来源:阿拉善盟文旅广电局 文化艺术科、阿拉善博物馆 阿拉善右旗博物馆 额济纳博物馆